种田,租给别人种了,然后自己买粮食吃。
而官方铺子买卖粮食,甭管啥时候都是一百五十文,所以城里的老兵买粮食都到乡下自己哥们那边,四十几文整一石,便宜老多,这个对于城里的老兵而言就稍微显得费事。
至于说四十几文一石的粮食会不会造成谷贱伤农的问题,刘备接触的农村老兵的物价观念是我这些麦子换你那玩意儿,你换不,只要换,我粮食啥价格都无所谓。
行市价格一百文一石的时候,我一斤麦子在供销社这边能换一壶酒,行市价格七十文一石的时候,我一斤麦子还是能换一壶酒,到现在四十文一石了,供销社的掌柜还是给我换一壶酒。
那请问,这粮食价格跌不跌跟我有个毛关系啊!
好吧,也有一些不能直接拿粮食换的城里面的东西,需要拿钱买,那就涉及到另一个东西,也即是官方粮仓,每年可以接受按照一百五十文一石收一半的粮食产出,这一半产出都是正经的钱,也都够花。
所以大多数老兵对于刘备言及粮价的问题,都觉得现在这种日子挺好,就这么着就行了,没必要改。
刘备听了那么多自然也延续着这个思路,故而在听到陈曦说是粮价崩了,要提粮价,刘备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一个系统在好好运行的情况下,就不要动这玩意儿,让这玩意儿继续运行就是了。
“我大概也知道他们会怎么回答,毕竟去往恒河的时候,我也问了一次,那次粮价已经跌到了七十多文,现在进一步跌落到了四十多文,就这还是因为炽天环导致了气候问题,否则可能会更低,甚至如果不是我收了一半的粮食产出,这个时候粮价应该跌到斗米两文到三文的水平。”陈曦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语气说道。
初,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这是唐朝走向极盛的关键,米价跌到了一斗两钱的水平,陈曦估摸着自己要是不收粮,纵然是遭灾了,斗米恐怕也就这个水平。
这个物价听起来挺好,但对于农业社会也并非全是好处。
一斗米两钱的,一石米也就是二十文,一亩地四斗,也就是八十文钱,一家人五十亩地,合计起来四千文钱,可以说除了吃饭,是完全不够开销的,而且随着粮食价格下跌到这个水平,在没有成熟的大型畜牧业,以及物流业的情况下,肉类价格还会因为需求而上涨。
毕竟粮食是刚需物品,需求不会因为价格的高低而发生极大的变化。
这么一来就很要命了,所以当粮食价格跌到这个程度之后,自然就会有部分的人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其他行当。
虽说从理论上来讲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