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章.理想主义者需要抱团取暖._摄政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俊臣没有像是那些当世大儒一般,认为儒家的三纲五常应该置于朝廷的法令律文之前,甚至赵俊臣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过三纲五常,仅看这一点,杨洵就可以把赵俊臣视为知己与同盟了!

  然而,就像是赵俊臣在坚持己见一样,杨洵也同样不会被赵俊臣轻易说服——他认为自己的理论确实需要完善,但并不觉得自己的理论错误。

  于是,这两人随后又再次展开了激烈且又有序的辩论,但最终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等到这两人反应了过来,才发现天色已经晚了,终于是意犹未尽的结束了这场辩论。

  别看两人的争论极为激烈,但对于赵俊臣与杨洵而言,对方已是他们近年来所遇到的共同观念最多的人。

  在不知不觉间,杨洵对待赵俊臣的态度,已经不再是以长辈与先驱自居,反而是把赵俊臣看作是一位平辈知交。

  赵俊臣的那些论点,或许只是歪理,但也让杨洵受益匪浅,更还让杨洵寻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所以杨洵也就完全认可了赵俊臣的智慧与眼光。

  对于杨洵这样的理想主义学者而言,一个人的身份与权势并不能让他高看一眼,唯有赵俊臣这样有能力与他讨论学术、帮助他完善理论的人,才会真正的另眼相待。

  从这方面而言,赵俊臣想要通过一场辩论来赢取杨洵好感的计划,已是彻底成功了。

  *

  却说,这场争论结束之后,赵俊臣就邀请杨洵留下来吃晚宴,杨洵也是欣然答应,完全不觉得自己的这般做法落在旁人眼中会产生何种后果。

  在晚宴上,赵俊臣与杨洵二人不再是争论理念,只是谈一些朝野趣事,杨洵说了些云贵当地的近况,赵俊臣则是讲了些朝廷中枢的事情,却也算是相处愉快、相谈甚欢。

  当晚宴即将结束之后,赵俊臣终于是开口试探杨洵的拜访之意,而杨洵却是避而不答,只是表示他与赵俊臣相见,只是因为游历之际对赵俊臣感到好奇而已。

  到了最后,赵俊臣又邀请杨洵在京城之中多留一些日子,甚至是重新返回庙堂担任官职,理由是杨洵的理论终究是需要利用实践来进一步完善。

  对于赵俊臣的建议,杨洵似乎是有些心动,但也有些犹豫,只是表示自己要认真考虑一些。

  最终,当杨洵告辞离开之际,赵俊臣也亲自把他送到府外。

  目送着杨洵的马车渐渐离去,赵俊臣终于是收敛了自己此前刻意展现的学者风范,恢复了一贯的冷静与城府,暗暗想道:“说起来,太子朱和堉应该就快要返回京城了……希望杨洵能够听从我的建议、重返庙堂为官,再不济也要多留在京城之中一段时间,让太子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