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科涅夫元帅、崔可夫元帅等多名高级指挥员,在《消息报》上联名发表呼吁书,明确要求文艺作品写卫国战争。在这之后,苏联作协、影协等协会召开了联席会议,专门讨论创作“军事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问题;有关方面和俄罗斯联邦作协,联合召开“军事爱国主义文学会议”,作协响应科涅夫等人的呼吁,召开各加盟共和国、莫斯科、列宁格勒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主席会议,进行动员组织。他们设置军事文学作品奖金和奖章;组织作家访问中亚、远东等边防地区;访问驻东欧各国的苏军部队;大量出版宣传“军事爱国主义”的文集和歌曲集。正是在这样的大力宣传和组织下,出现了一大批军事题材的作品。
…。。
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战争小说,都力图从各个方面来再现卫国战争的历史画面,越写篇幅越长、人物越多、场面也越大,评论界给了这类作品一个新的名称:“全景文学”。这是继50年代后半期出现在苏联文坛上的以写“战壕真实”为标帜的“新浪潮”之后,又一个战争文学“新浪潮”。而长篇小说《围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写成,并成为六七十年代“全景文学”的代表作。
虽说《围困》一书,在七十年代末期成为经典,并获得最高文艺奖“列宁奖金”,但在如今的1945年却没法出版发行,因为书中涉及到的史达林、日丹诺夫、伏罗希洛夫和朱可夫等人,还没有得到一个相对公正的评论,如果书中贸然出现对他们的描写,恐怕会引发很多隐藏的矛盾,并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可惜,真是可惜。”搞清楚谁禁止索科夫继续写下去时候,维尔纳惋惜地说:“这真是一本好书,如果不能写,真是可惜了。”
“没办法,既然上面不准写,那我就暂时不写了。”索科夫大度地说道:“这书我就先放在这里,万一哪天上面同意我继续写的时候,我再把后面的章节写出来。”
“索科夫将军,我们先说好了。”得知索科夫并没有放弃,只是打算等时机成熟时再继续写这本书,维尔纳又重新变得开心起来:“一旦你继续写这本书,记得通知我,我要成为你的第一个读者。”
“没问题,没问题。”对维尔纳的这个请求,索科夫自然答应得非常爽快:“只要我重新动笔时,我一定会通知你的。”
“对了,将军同志,有件事我差点忘记了。”维尔纳说着站起身,来到门口的衣帽架前,从挂在上面的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本书,然后走回来对索科夫说:“是谢柯罗让我过来给你送样书的。”
“样书,什么样书?”索科夫先是一愣,随即想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