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必定会四分五裂,朝廷这时候若是招降,他们归附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四川的张献忠姑且先不论,这场逐鹿天下的争夺多半会在大明和建虏之间展开。
利用一切机会吸纳兵员良将提升自己的实力,对大明来说十分重要。湖广作为产粮大省,建虏势必垂涎,将来在此地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很大。堵胤锡更是要早作准备。
当然这一切都是堵胤锡的推断,天子在圣旨中并没有明说。如果堵胤锡把事情办砸了,天子也不会有任何名节上的损伤。一切都是堵胤锡妄自忖度上意。
这让堵胤锡想到了当年的陈新甲。
陈新甲作为兵部尚书时暗中派人和东虏商谈行款议和之事,后来其家仆不慎把议和密函当做塘报交由各衙门传抄。
此事顿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众朝臣纷纷上疏弹劾,请求崇祯皇帝处死陈新甲。
崇祯皇帝一开始还想把此事压下去,弹劾陈新甲的奏疏一概留中不发。
可后来,弹劾陈新甲的朝臣实在是太多了,连崇祯皇帝也有些顶不住压力了,最终下旨将陈新甲处死。
罪名嘛除了暗通东虏行款议和外还有一条,那就是失陷亲藩。
当时一共有七位亲王在被农民军攻克城池后处死,崇祯皇帝把这个罪名也安在了陈新甲的头上。
严格来说这也没有什么毛病,毕竟陈新甲此时的官职是兵部尚书,要对全国兵事负责。
但崇祯皇帝要杀陈新甲,真正的原因却是他需要一个替死鬼来顶缸。
毕竟对东虏议和行款不能是天子的主意。
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被斩于市,朝中除了周延儒等少数人,几乎没有人同情他。
为天子办事就是如此,必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步走错便有可能被推出来当替死鬼。
堵胤锡如今的处境其实和当年的陈新甲很相似。
虽然皇帝命他们做的事情性质完全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不可公之于众,秘而不宣的。
皇帝陛下总不可能对天下人说,不是朕不想招降顺军余部,是因为李自成没死,朕的杀父之仇没有报,不可能招降他们。只要等到李自成被杀,朕便会命人招降其残部吧?
要是那样,君威何在?
所以必须得有人心甘情愿的替天子去做这件事,还不能走漏任何的风声。
天子最终选中了堵胤锡。
对此堵胤锡是又忧又喜。
他喜的是天子对他信任有加,把如此重要隐秘的事交给他去做。证明堵胤锡已经做到了简在帝心,成了在天子心中排的上号的重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