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朱由检说“中兴甚好,亦不敢当。”
三是“咸嘉”,朱由检说“咸旁为戈,今方欲止兵戈,勿用。”
四是“天启”,朱由检说“《礼记》言奉天启示,天开新元,今大明有刘太傅监国,必焕然一新,”。
于是,朱由检亲自将圣旨手抄一份,让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送于太师府。
刘招孙接到诏书后,坚决推辞监国,并拒绝一切封赏。
平辽侯这种高风亮节,被当时东林党楚党浙党阉党各路正派人士交口称赞。
大家都把刘招孙比做蜀汉的诸葛亮本朝的杨廷和,一些改邪归正的东林党人甚至表示要给平辽侯建生祠,以彰显其高风亮节英雄事迹……
正所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最后,刘招孙不顾群臣劝进,坚持推辞一切封赏,连张江陵留下的那座太师府,他都要还给朝廷还给新皇帝。
“本官要搬回左安门瓮城居住,本官乃开原军统帅。我需要和士兵住在一起。”
平辽侯此举引得朝廷惊恐,朱由检和群臣都认为这是刘招孙欲擒故纵之计。
他是想以退为进,故意试探朝廷反应。
很显然,如果皇帝反应失措,接纳了这个请求,京城啪会有更多人被刺杀。
明眼人大都看出来端倪,刘招孙目下之权势,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甚至无须刘招孙自己下令,就有人主动冒出来替他动手,替他杀人。
更恐怖的是,这些刺客往往和开原没有任何关系。
想到这里,百官如何不感到惊恐。
这些政治老油条们,当然不相信穿越者对权力的佛系态度。
他们只把这一切当成了刘招孙的套路。
而这些套路,王莽那些奸臣逆贼,早已表演过无数遍。
于是,在几位阁员的带动下,更大规模的劝进活动开始在京城拉开帷幕。
七月初,一时之间,劝进之声如巨浪拍空,此起彼伏。
七月中旬,京师三百多名御史言官联名上万言血书,这些人不惜划破手指,用自残的方式在白布上写下:
天不生平辽侯,大明万古夜。
然后冒着酷暑跑到太师傅“劝谏”。
这种令人作呕的吹捧竟出自一群御史言官之口。
刘招孙对大明文官的下限,又有了新的认知。
不过,现在不是他感慨的时候。
天启皇帝的圣旨一道接着一道发往太师府,言辞愈加恳切。
刘招孙接到封赏圣旨后,便让乔一琦孙传庭替自己上疏拒绝。
天启不依不挠,最后搬出冯皇后,恳求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