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黑色河水的地方,叫做黑河!_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于大明皇帝亲信的“高级公务员”,作为皇帝延伸的眼睛、耳朵、嘴巴和手,去贯彻皇帝的意志,运转整个帝国。而有了这些皇权延伸的“高级公务员”们,大明皇帝就可以轻松制衡甚至压制文官与武勋派系。并且哪怕绕开文官系统,皇帝也能维持帝国的基本秩序,并完成最重要的税赋征收!
这些皇帝身边的内宦,尤其是异族血脉出身的内宦,在帝国内部无法兼并土地、无法建立传承的家族,人死财就散。他们对于皇帝个人没有退路的忠诚,远大于封侯授爵、互相联姻的武勋贵戚;他们对于帝国整体长久延续的危害,则远小于“耕读传家”、兼并土地的进士望族。他们是真正的皇权根基!若是没有他们的政治制衡与参与,在文官集团的包围下,哪怕贵为大明皇帝,砍下再多的文官脑袋,所能做的也有限,也只能无可奈何,甚至连税都收不上来…

在明太宗身边诸多汉化的异族血脉内宦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汉化回裔的内官监太监郑和。他遵从了皇帝的命令,成功开拓出了南洋与西洋的航线。而郑和船队中几次随行的藏族内宦,司礼监太监侯显,则有“五使绝域”,收复乌斯藏诸部的大功。接着是朝鲜族御马监太监海寿,七次出使朝鲜,考察朝鲜的顺逆,敲打朝鲜国王与两班。后面还有女真族内官,宣宗时期的都知监太监亦失哈,开拓建立奴儿干都司,并七次巡视黑龙江下游,最后继任辽东镇守太监。

这也反应出太宗皇帝对边疆的治政方略。他是类似于“天可汗”的人物,并无族裔偏见,习惯任用对应部族出身、熟知部族内情的官宦,来进行各边疆部族的考察、安抚、册封、讨伐与招降。而从奴儿干、乌斯藏、安南到南洋,皇帝对于边疆的开拓意志,其实与理学的治政思想背道而驰,都是文官们总体反对,而被宦官们竭力执行下来的。从现实发生的历史来看,文官主政的大明,总是保守与对内的,而宦官主政的大明,才是开拓与对外的。要想大明对外扩张,那或许就只有…

在太宗的诸多内宦中,地位最高、太宗最为信任的,应该是女真内宦尚宝监太监王彦。这一位是太宗亲自取名的“狗儿”,在靖难中立过大功,不仅掌管尚宝监,后来还成为第一位镇守太监,负责镇守京畿门户、最重要的辽东都司三十年!而除了他以外,还有女真内宦御马监太监刘顺,随着太宗五征漠北,并且在仁宗死后,亲迎宣宗朱瞻基即位,算是两次从龙。

从永乐到宣德,女真内宦数量众多,许多都参与过靖难之役。他们围绕在太宗、宣宗两位皇帝身边,深度参与到了帝国的政治中,尤其是主导并执行了辽阔东北的开拓与治理。而哈儿蛮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