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工场_钢铁火药和施法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领来麦秆分发给各囚室。而后他去到仓库,着手检查各囚室前一天的产品。

  为防止其他囚犯心怀怨恨暗中做手脚,伊万坚决要求保留“记号措施”。哪件东西做得不过关,那就顺着“记号”回去找人、扣口粮。

  现在的伊万,不光能吃饱、偶尔吃肉,还能领到一份薪水。

  谚语说“麻雀虽然很小,但是也有血液、脏器和骨骼”。

  随着规模的扩大,萨木金的劳役营渐渐分化出许多“器官”,宛如一个小型社会。

  例如伊万,他现在只负责教学和质检,不再像普通囚犯那样终日干活。

  编筐、编鞋需要大量原料,萨木金便派遣那些表现良好的囚犯去砍枝条、收麦秆作为奖励。

  干活勤劳的囚犯负责轻巧、重要的活,他们偶尔能得到麦酒和肉,还能在劳役营墙内放风。

  技艺不精、态度不佳的囚犯则处于劳役营社会最底层,终日枯坐囚室。

  无形之中,筐的制作被分成好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由不同“层次”的囚犯负责。

  在劳役营,人命是很轻贱的。如果存心觅死,只要不做工就行,很快便能饿死。

  管理劳役营的萨木金可没有类似“让所有人都活下来”的执念。他的态度向来是“想死尽管去死”,剩下的自然都是愿意活着的。

  劳役营最初的运作磕磕绊绊,还有过囚犯藏起工具试图杀死守卫越狱的事情。但它持续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从萨木金的角度来看是如此。

  编织品产量稳步提升,并逐步细分出大筐、小筐、阔口、窄口等不同样式。

  萨木金用马车拉上筐,找附近村庄的农民换粮食。

  最开始马车只去狼镇各村,因为近。但狼镇农夫对筐的需求很快趋于饱和,而劳役营的制筐能力却与日俱增,萨木金不得不将马车派往邻镇。

  狼镇的两位篾匠已经被挤垮,他们实在拼不过免费的原料、不要钱的人工和“一个人只做一样活”的制作方式。

  一位篾匠被萨木金收编,来到劳役营做监工。另一位篾匠家里有地,编筐编席本就是补贴家用。

  而黑水镇和五獒镇的篾匠们眼看着也要步入狼镇同行的后尘。

  劳役营的名声传得很快,甚至有圣克镇的行脚商赶着马车来进货。

  萨木金无情地摧毁着农村地区“一家一户”式的生产传统,但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只是在竭力维持劳役营的运作罢了。

  伊万虽然是萨木金的“帮凶”,但他也没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说真的,他只是在做活换口粮、抵扣工时,再顺便赚点钱罢了。

  伊万检查过前一天的产品,挑出其中明显质量不合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