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报考研究生比例最低的一年。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已偏向于急功近利,莘莘学子已无法安坐书斋。
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在“全民经商”浪潮中,商品经济对于知识分子的挑战,对知识分子群体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件极为艰难的心理苦役。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这个商业精英获得无数崇拜和羡慕的年代,在这个以下海为荣的年代,虽然有不少人通过商场搏杀终于成为人人称羡的“大款”,但也有不少人被海水呛着的。
有人沉沙折戟,有人死里逃生,有人回头是岸。
如果我们只单独强调一个方面,那是不客观的。
因为老话说得好,别老光看贼吃肉的时候,还有贼挨打的时候呢。
三年能学出一手艺人,十年却学不出一个买卖人。
商场可并非都是花团锦簇,意气风发,灯红酒绿,声色犬马。
还有陷阱背叛,阴谋诡计,天灾人祸,时刻都有可能遇到能让人倾家荡产的风险。
脑子不够,手腕不强,心里素质不佳的人,可玩儿不转这个高端的刺激游戏。
就拿年京和江浩他们来说。
尽管他们下海较早,算是共和国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而且他们有关系,有背景,有资金,有消息渠道,既会想也会算计。
远比大多数赤手空拳投入商海大潮中的普通人,拥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和保险。
可问题是,他们是计划经济制度下长大的一代人,对市场经济规律有着天然的陌生感。
尤其缺乏经济常识,对于自由环境下,市场经济的规律,经济发展的高、低、弱、强的发展周期性并不了解。
很明显,在并不公平的特殊市场环境中进行倒买倒卖是他们长久以来的利润来源。
长期依仗某些关系和红印章作弊拿到的货源,才是他们唯一懂得的赚钱方式。
于是当市场环境产生巨大改变,真的变得自由起来,按照经济规例发展的时候。
他们这些习惯了靠关系和人脉来解决市场问题的人,还按照老办法去做生意,就难免要出问题,甚至栽个大大的跟头了。
真正懂得市场规律的商人,遇到这种抢购大潮,都会一边抛售,一边收紧银底,缩小战线,准备应付即将到来的经济低谷。
因为他们知道,当经济发展到高峰的时候,低谷也就快到了。
可惜,无论是年京还是江浩,他们只知道京城的哪个衙门口朝哪儿开,怎么请客,怎么送礼,怎么恭维,怎么搭关系,怎么声色犬马凑趣维持气氛,怎么借助家里长辈去狐假虎威,完全走的就是另一条路。
这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成大气候的命运。
尤其是他们最近实在是太顺了,还刚刚做成了一笔甜买卖,从宁卫民手里赚到了一大笔的利润。
这进一步增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