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救火队员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更是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减少了对进口电影的引进。
    再加上国内学英语越来越热,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利用计算机软件给电影添加字幕变成了易如反掌的事情,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提倡通过字幕看原声片的呼声。
    这就进一步导致译制片厂的工作量和资金支持骤然下降。  

    那是空有十八般武艺在手,却没了用处啊,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而且时代也在加速,像过去那种精雕细琢的工作模式变得不合时宜了。
    如今翻译一部电影,很难再给配音团队一个月的时间,让其充分了解电影的文化背景,揣摩电影角色的心理。
    总之,许多原本带着崇拜之情来入行,却未经锻炼的年轻人都因为这些原因蒙生了退意。
    已经有不少好苗子在想方设法调动工作了。
    甚至有人还放言说“译制片已死”,要想活,就得赶紧想辙,另谋出路。
    外人或许很难相信,几年前还很辉煌的“上译”如今几乎是无事可做,人心惶惶的状态,不比那些连年亏损的国企状况好多少。
    要说起来,还多亏这两年外国人来国内拍摄的大制作影片较多,不管是在甘肃正在拍摄《敦煌》,还是故宫刚刚杀青的《末代皇帝》,又或是宁卫民撮合日方和国内三大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这部《李香兰》。
    他们在国内花费的金钱,大大缓解了国内几个电影大厂的经济窘境,否则国内现在就是全盘溃烂,到处都是缺钱的口子了。
    所以现在宁卫民居然主动提出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还是能够立竿见影创造利润,马上解决国内电影行业实际问题的,可想而知电影局和中影公司的领导们有多高兴?
    他们能不把宁卫民当成及时雨吗!
    宁卫民就是国内电影行业的救火队员啊!
    于是为了这件事,中影公司的领导当场就拍了胸脯,仅下半年许给了宁卫民十部引进电影的指标,唯一希望的就是他尽快能够资金到位,开展工作。
    而电影局的领导也不含糊,答应在审批上会尽量宽松一些。
    而且回去后就联系了“上译”那边,让时任厂长的陈叙一尽快派人进京和宁卫民面谈合作事项,并且要求尽量配合,尽快敲定此事。
    瞧瞧吧,这事有多美!
    宁卫民是真心没想到啊,得来全不费工夫。
    握数千部电影版权的他,居然这么容易就敲开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大门。
    这下子好了,有了官方的欢迎和支持,他成了国内有权引进电影的唯一个人,这个电影大亨的行业地位算是坐实了。
    这不但让他回收购买这些片库的成本变得容易起来,也促使他对于内地的电影行业和市场进一步产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