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情义无价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么以编曲一曲十万円,混音七万円,录音棚一小时八千円,三小时才两万円为主要计费标准来计算的话。

        差不多二十万円就能录制完一首歌曲。

        也就是说,张嫱和崔建两盘专辑,总共二十首不到,也就四百万円就打住了。

        再加上排练费,满打满算六百万封顶!

        这个价钱一算出来,宁卫民自己都惊了!

        怎么才六百万円啊?

        居然就相当于十四五万左右人民币的费用?

        即便是按黑市价也到不了三十万人民币啊,怎么可能跟国内差不多啊。

        理所当然的,宁卫民以为是自己算错了。

        可后来又算了好几遍,偏偏怎么也找不出计算的毛病来。

        还是经过和松本庆子仔细请教,宁卫民这才多少有点理解了到底怎么回事。

        敢情不为别的,就因为日本音乐产业太发达了,整体水平远超国内。

        不但是整个亚洲风潮的引领者,而且成熟度,已经发展到音乐工业化的地步了。

        所以相关从业人员非常之多,制作流行音乐的经验异常丰富。

        打个比方,国内合成电子乐才两轨,而人家这儿光录鼓声就六轨。

        咱们国内的所谓专业人才,要来人家这儿干,兴许连麦克风都不会摆。

        反过来,在国内得几个人熬夜干的事儿,放人家这儿,或许一个人几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

        就这么大的差距。

        再加上许多音响设备都是人家日本本地企业生产的,像什么雅马哈,夏普啊。

        那么在国内昂贵稀缺的器材在人家这儿反而是白菜价儿,能惊掉国人下巴的24轨音乐灌录设备压根不算什么。

        至于说到日本音乐制作方面最耗钱的地方,那其实是音乐的版税和版权使用费。

        可偏偏宁卫民是这方面不用花一个大子儿的。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对宁卫民他们来说,日本这嘎的音乐制作物廉价美。

        真是托了松本庆子的福,一把就薅着发达国家的羊毛了。

        尤其反过来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市场的容量还不一样呢。

        日本能卖出百万的音乐专辑,就已经是石破天惊的白金专辑了。

        实际上,松本庆子唯一的这张专辑也就卖了五十几万张,石田良子当年红遍亚洲的专辑《蓝色横滨》才卖了一百五十万张。

        山口百惠刚出道的第一张专辑销量才四十四万。

        其出道八年,演艺生涯中的全部八张音乐专辑,全部累计销量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