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章 收获满满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后就是耐心等,什么时候砂锅里的汤汁全收干净了,什么时候这道菜才算做成。

        不过说实话,味道真是顶顶好的。

        想想就知道,作料在密封空间一点点深入肉中,不丢味也不跑水。

        最后收好汤汁的一刻,味道全进去了。

        打开一看,虽然只是猪蹄而已,但脂嫩微颤,美艳如同软玉。

        品尝起来也不是普通猪蹄肉可比,更像是极品鱼唇。

        尤其是猪蹄的小条肌肉,特别柔软肥嫩可口。

        反正这么说吧,即便不是熊掌,可就按这个费劲的做法,就按这道菜堪称猪蹄天花板的味道。

        那也理应卖出熊掌价了,一点不亏心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两个主意再好,也及不上张大勺给出的最后一个主意。

        对于张大勺告诉自己的胭脂米“紫金箍”,宁卫民是真动心了。

        他虽然还不敢肯定那胭脂米是否真有张大勺描述的那种高品质,可他依然充满了无限期待,打算动用全部的关系和能力去找一找。

        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特别的顶级食材,在收智商税上有多么方便。

        就像拉菲、茅台、鱼子酱、白松露、蓝龙虾、法国盐之花、蓝鳍金枪鱼,哪个不是让富人心甘情愿的把钞票奉上。

        说白了,富人吃得是饭吗?

        不,他们吃得是身份,是猎奇心,是物以稀为贵。

        尤其西餐界还常拿华夏没有顶级食材为理由,认为中餐因此理当价廉,上不得厅堂。

        所以宁卫民也就更有一种为国争光的动力。

        要找到这种米,并且尽力要把这种米保护起来,用来坑外国人的马内。

        为此,他采取的直接行动是以坛宫饭庄的名义联系了农业大学,去跟业内专家打听胭脂米的详情。

        这不问不知道啊,一问更是让他心热。

        因为农业大学那边,还真有比较详实的资料,经过农业大学的教授介绍,处处显示出这胭脂米的来历非常。

        敢情胭脂米全称为“御田胭脂米”,是一种极为珍贵的作物,原产于heb省丰南县。

        曾为清廷“贡米“。

        康熙皇帝也曾亲自种植、培育,并在其个人笔记《几暇格物篇》中有记载,称这种稻米颜色红,米粒长,味道香,与一般红米不同,命名为“御稻米”。

        后几经尝试,终于成功移植于京西,也就有了京西稻之称。

        康熙培育了御稻米以后,除了北方,也倡导在南方推广。

        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从其母舅李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