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能够坚持多久,最后都会逐渐走向抑郁或焦虑的状态。这是因为人脑在面对相对封闭的环境与重复枯燥的工作时,会自发地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不是来源于外部刺激,比如遇到危险或遭遇不幸的事件,而是来源于人体自身。人的本能就是喜欢探索新鲜事物,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并不断协调适应。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每天的生活内容相对丰富。虽然当时的人们常为寻找食物而费劲心力,也会担心野兽的袭击而感到恐惧。但基本上不会因为精神层面的空虚无聊而陷入抑郁。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每天都过着不一样的生活。饥饿就去狩猎,困了就睡觉,到了一定年龄就寻找配偶。在原始丛林里行走,居无定所是他们的常态。随时可能出现的惊喜或危险,都是丰富生活内容的砝码。直到农耕社会的出现,人们从早到晚耕种劳作,为了所谓的安全和稳定,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与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人们只看到工业与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满足,也同时忽略了机械式生活所酿造的后果。
一颗颗在流水线上任人摆布的螺丝钉,没有思维和情绪,自然也就不会有压力,只是漫无目的地被组装,拆卸,再组装。可作为复杂生命体的人类就不同了。从早到晚在流水线上重复同样的动作,一个小时下来你会觉得轻而易举,一天下来你会觉得只是有点累,可是一个月、一年甚至数年下来呢?你就会觉得不仅仅是身体劳累这么简单了,更重要的是感到抑郁或焦虑,人脑自发地感受到压力。别以为坐在电脑前,不用耗费太多体力的脑力劳动,会比工厂流水线的工作更轻松。从身体劳动的角度来看,的确坐在办公室里更轻松也更安全,可是把人脑所产生的压力值做个比较,工作内容枯燥的白领,就并不比工厂的职员轻松多少。因为人脑所产生的压力,并没有就此减少。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动作,重复同样的工作与生活,本身就不是人类与任何生物的本性。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较,最大的劣势就是人类越来越机械化,说白了就是人类正在往机械人的方向发展。也只有机器可以不带任何情绪和压力,进行着枯燥重复的工作,也只有机器不会因为环境封闭和生活模式单一,陷入抑郁和焦虑的状态。
对于现代人而言,有没有办法避免因环境过于封闭或生活内容单一而导致的抑郁和焦虑呢?答案是有的。既然一个人在房间里待久了感到心情不好,那就多出门见见世面。哪怕找个人聊聊天,多参加社交活动都非常有益。当然也可以选择旅行,去往不同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并且一路上会遇见许多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