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下锤炼思维指令的准确性。”
后排研究认知科学的苏博士举起话筒,声音在会场扩音器中回荡:“神经信号捕捉技术是否考虑过个体差异?不同指挥官的思维习惯、语言逻辑,甚至神经传导速度都存在天然区别,这可能导致系统适配出现偏差。”
“这正是我们重点攻克的方向。”吴浩切换至大脑神经网络建模界面,数百个闪烁的光点组成复杂图谱,“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每位指挥官的专属‘神经指纹’,仅需三天基础训练,就能将指令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6%。而且我们开发了动态校准程序,即使指挥官因疲劳、伤病导致神经信号特征改变,系统也能在20分钟内完成自适应调整。”
孙教授突然插话,指尖敲击桌面发出规律节奏:“虚拟训练中的‘黑客入侵’模拟,是否涉及真实的网络攻防对抗?如果只是预设程序,与实战中的动态博弈仍有本质区别。”
“孙教授问到了关键。”吴浩调出实时对战画面,红蓝双方的虚拟舰艇在星云状的网络空间中激烈交火,“我们与军方网络战部队合作,每周开展三次真人‘红队’攻击演练。这些网络专家会运用最新的入侵手段,从神经接口协议漏洞到量子加密破解,全方位考验受训者的防御能力。上个月的演练中,某支队成功抵御了针对思维密钥的‘钓鱼式’攻击。”
会场后排突然举起话筒,一位年轻的海军上尉略显紧张地开口:“吴总,虚拟现实训练是否会削弱官兵的传统作战技能?比如失去系统辅助后,是否还能熟练使用纸质海图、手动操作武器?”
吴浩微笑着切换至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训练模式演示:“我们特意设置了‘断网’场景,强制指挥官在系统瘫痪时回归基础技能操作。画面中,受训者在虚拟舰桥内同时使用全息地图与纸质海图,手动解算火控参数的同时,还要用思维指令调度无人机侦查。这种虚实结合的训练,反而让官兵对战术本质有了更深理解。”
讨论声中,总工程师陈老缓缓摘下老花镜擦拭:“浩宇科技的这套方案,真正做到了技术为战斗力服务。但我建议后续增加多军种联合训练模块,未来海战必然是体系对抗,人机融合系统也要适应更复杂的协同需求。”
吴浩郑重点头,平板上立即生成新的架构蓝图:“陈老的建议我们已经在规划中。下个月,我们将与空军、陆军联合开展跨域作战模拟,让人机系统在多维度战场环境中接受检验。”会场灯光映在他身后的屏幕上,无数数据流交织成璀璨的星图,仿佛预示着未来战场的无限可能。
在众人的热烈讨论中,陈老也走了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小吴,今天的发言很精彩。但技术研发之路没有终点,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