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里后,最后的末端,在东边汇入渭水。
(这条运河一直用到晚唐时期,现在已经消失,但被考古了出来,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浐灞长歌》第三集)
渭水也好,关中漕渠也罢,虽不能行驶大江里那些大船乃至巨船。
但胜在水流比大江大河平稳。
运粮运兵的船只,又不是出去打仗,船小承载量不够,那就用数量来凑。
再怎么样,也要比单纯陆运强得多。
所以这几天的时间,要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伯约,休然,你们二人留下来,我有话要说。”
天亮了,灯烛的阴影,就显得有些淡了。
再加没有人挡住烛光,一直藏在阴影里的中都护,终于也可以勉强看得清模样了。
一个晚上都极少说话的中都护,同样是一脸倦容。
待众人都退下,姜柳二人上前,行礼道:“中都护?”
“过两日从长安运来的粮草估计就差不多了,你们二人,今天好好休息一天,明日整军,后天出发。”
在后方给前线大军筹措粮草这方面,蒋琬一直是值得信任的队友。
而不是像魏延那样,是个猪队友。
“出发?”
柳隐一怔。
“去哪?”
姜维眼睛一亮。
冯都护揉了揉额头,语气有些疲惫的有力无气:“去函谷关。”
“函谷关!?”
“对。”
冯都护点头。
实在是懒得起身指点地图,反正这几日以来,眼睛一直盯着地图,两人差不多也应该记个大概了。
冯都护所说的函谷关,自然是指秦函谷关,而非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是孝武皇帝想要扩张关中地盘,于是把函谷关往东挪到洛阳门口。
所以汉函谷关虽也算是个关口,但更多意义上的,是行政地理概念。
相比于汉函谷关,更靠近潼关的秦函谷关才是真正意义上军事险关。
当然,这是对于以前来说的。
以前的秦函谷关,西据高塬,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高塬上还有密林,猿猴难攀。
而北边的大河,河水汹涌,船只不通。
唯有中间一条崎岖险道可行。
藏于山谷中的关口前面,还有一条深深的绝涧,作为天然的护城河。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只是到了后汉中后期,高塬上的密林已经被砍伐得差不多了,阻挡大军的作用大减。
最要命的是,在后汉中晚期,开始进入小冰河时期,气候逐渐变得异常。
函谷关北边,原本作为天险的大河,水位下切,露出了大面积的河床。
大军可以从平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