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是义务性的,除非战死或残疾,才有抚恤金。
不过在中央军,他们可以在接受文化教育,如果进入工程营,甚至还能学到某类技能,算是难得的福利。
如果服役超过了四年,个人就能领到朝廷发给的军中俸禄,可以补贴家里。
运气好一些,能立下足够的军功,那么还能分到“军田”。
军田并不是实分给个人,而是按交易所各地的粮食均价折算成钱粮,分到个人手里。
同样,这些钱粮也可以按要求送到家里——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对立下军功者不吝重赏的制度,是维持汉军强大战斗力的保证。
而想要维持这些制度,须得有两个最重要的基础:
一是有足够的兵源,二是有足够的财力。
幸好,这些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再加上生产工具的改进等等。
最重要的,还是粮食的增产,是保证大汉财政良好的最底层基础。
至于兵源,正常来说,按季汉的情况,确实是个大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却是被大汉丞相的汉夷如一,与冯某人对胡夷的恩威并施化解了。
南边的夷人,北边的胡人,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不但给大汉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劳(动)力。
而且还踊跃地加入汉军,以期能跨跃阶层,为后代谋求一条更好的生存之道。
无当军、义从骑就是最主要的代表。
冯某人虽说有时候手段酷烈了一些,但确实也给边地的胡夷带来了许多改变,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活路。
有胡夷视之如恶鬼,但同样有更多的胡夷视之为天神。
季汉对军功的重视,导致想要翻身的汉人百姓都趋之若鹜,更别说胡夷。
汉夷如一的好处,就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
因为军功的赏赐,可是不分汉胡的。
但政策就是再好,也要有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现在的新复三地,条件恰恰还没有成熟。
这就要求大汉必须得再等几年。
以大汉现在的兵力,分散守住各地,已经算是难得。
就如九原都督府,管辖着如此广袤的草原,却仅有五千兵力——其中还有两千是胡骑义从。
若非冯某人屠戮了数万鲜卑精骑,彻底打断了鲜卑人的脊梁骨,吓破了九原胡儿的胆。
九原会不会像现在这般安定祥和,还是个疑问。
所以大汉现在想要集中兵力发起大战,确实有些勉强。
“从别处征调兵力过来是等不及了,所以只能是调关中之兵。”
作为战略预备队,长安的禁军已经被调走了一部分,由张舅哥带去了河东。
剩下的不能轻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