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辎重,有『衣车』为辎,载器具为重。很显然对于辎重车的用途,古人早就已经是明确了下来,就是为了转运货物的。
而在汉代之前,并没有专门的设计和生产为了军队所使用的辎重车,很多车辆其实是士族士大夫自家的车辆,军需物资主要依靠征集民用车辆实施转送。
从汉代开始起,军队辎重车才开始由官办作坊生产,这才保证了军队的作战需要。
黄力现在制造出来的辎重车,是在要求通用性的产物,也就是说车上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固定模块,一旦损毁,便是即可更换。这就要求这些模块是采用的标准的生产模式,也同样要求生产这些模块的工序是同样标准的。
因为道路因素,辎重车大不起来,
斐潜的记忆未必都是正确的,比如四轮辎重车在试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被改成了两轮。
原因很简单,四轮马车的载重能力并没有因为多了两个轮子,就使得载重能力翻倍,甚至在某些崎岖的路段,行动能力反而不如两轮车。
就像是川蜀之中,四轮车不如两轮的,两轮的不如独轮的……
四轮车唯一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增加驽马的负重能力,可以加大车辆的负重,但是反过来车辆的负重高了就要求轮转机构,也就是轮子和车轴之间要有更大的强度和韧性。虽然斐潜后续又增加了粗浅的轴承来补充这个短板,可是依旧因为材料的不稳定和磨损的问题,导致四轮马车的负重能力并没有办法达到想象的那么高。
同时,即便是真的解决的车辆本身的结构性问题,普通土路以及野外荒地也同样会成为高负重辎重车的噩梦。
因此一味的提升辎重车的载重能力,在道路体系还不健全的汉代,甚至是后续的封建王朝,都是不现实的。
什么?
三轮车?
没错,三轮车也被提出来过,并且有一段时间在平阳和长安之间试用过。
三轮车和四轮车一样,都可以减轻驽马的负重,也可以在平地上置放,但是三轮车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速度一旦提升起来,非常容易倾覆,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如果要为了地盘稳固而降低重心,就会导致有些地方通过性非常差,得不偿失。
没错,所以现在转了一圈回来,发现在现在这个阶段,在现有的技术水准之下,有更好的泛用性和通过性的辎重车模式,依旧是两轮,但是因为结构上的调整,以及通用部件的设计,使得辎重车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是提升到了两轮车本身的极限,而想要再往上发展,就必须借助其他方面的力量了。
比如说……
『黄大匠!看看!我给你带什么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