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的苗头。而斐潜现在的方法呢,虽然也不见得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至少将这些苗头放在明处,随时可以看得到,到时间选择斩草除根,又或是割一把韭菜都行。
虽然世界上也有聪明人,但是也有一些人习惯的以为在台下遮遮掩掩做的小动作,台上的老师就应该看不见……
庞统恍然,连忙应下不提。
一旁的诸葛瑾忙的飞起,手上不停,半响之后总于是停下了笔,呼出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有些酸胀的手指和手腕,将汇总的结果呈了上来。和荀攸不同,诸葛瑾统计的数据是这一段时间来,在公共常合之中这些士族子弟争论的一些要点。
诸葛瑾看着斐潜,心中佩服之至。若不是骠骑将军指点,有谁会想到记录下每天这些士族子弟争论的要点来?《管子·君臣上》有云,“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骠骑此举,正是合听之圣道啊!
斐潜倒是没有像诸葛瑾所想的那样,是为了追求什么“圣道”,仅仅是很普通的大数据挖掘行为而已。
就算是在后世,也不会有多少人有这个信息保护的意识。后世那些精准广告怎么来的,还不是因为不注意的时候泄露出去给商家了?
在后世经历过大数据“毒害”的斐潜,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统计,就可以知道长安当下这些士族子弟最为热议的是什么话题,还可以从这些话题当中,洞察这些士族子弟的态度变化什么的……
在这些争论之中,有一些是因为古书流传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文字差异上面的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甚至越来越是激烈的争论问题,就是句读的问题。
古书是没有句读的。
为了解读这些没有句读的古书,就产生了各种注,各种解,各种传,甚至谶纬,但是纵然这些,依旧解决不了解读的问题。
文章,正所谓文以载道,连“道”都模棱两可,混淆不清,那还叫什么“道”?
解读文章,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过分解读,或者说是牵强附会,那就反而不美了。就像是买橘子的那篇文章,是25年写的没错,那一年是有个大运动也没有错,但是非要说那些橘子就跟血案有关,是新思想和旧思潮的碰撞,这个么……
呵呵。
话说回来,如果孔老夫子在当初写文章的时候,就有些句读,后世可能也不会因此产生那么多的问题……
不过么现在有句读也不晚。
之前斐潜在平阳的时候就企图试着推行句读,但是很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现在,随着青龙寺争论的升温,句读也渐渐被很多人接受,并且成为了一些场所之中争论的重点。
“嗯,很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