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1章 器文_诡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举的雏形的时候,心中也有些感慨,也有些忐忑。

  什么是科举?

  望文生义自然是分科考试,然后根据考试的成绩喂为才是举了。可是现在斐潜连“科举”二字都不敢说,也不能公然宣称自己“唯才是举”。

  现在将学宫大比分科考试,这个么,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汉代就算是举孝廉制度,也有孝廉和茂才两个主要科目,就算是到了雒阳,朝廷也会设立考试来测试一下,虽然很多都是走过场,但是毕竟也是有先例的,所以斐潜做出这些改变来,很多人就觉得不过是细节上的变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只有一小部分人心中才了然在这些变化当中的更为深层的那些东西。

  汉代的举孝廉制度完全就不好么?

  也不尽然。

  要知道在春秋战果,甚至是更早的时期,就像是后世的阿三社会一样,什么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定好的,决定身份的高低不是个人的本领,而是姓氏血统。血统高贵的,生下来就是注定高官,血统低贱的,不管多有才能依旧是奴隶,所以当时什么身份都不管,甚至将奴隶尊为上卿的,也就只有秦国一个。

  而刘邦建立汉朝,并不意味着汉朝之初,各地的旧贵族就全数灰飞烟灭了,而举孝廉制度则是完全击溃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血统至上的人才制度。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举孝廉的人才制度,也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的。

  但是举孝廉的制度,则是世家士族,甚至这些世家士族之下的那些门生故吏,包括附庸在这些世家士族之下的民众抱团的基础。士族世家通过举孝廉,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纽带和利益团体。

  科举则是将这些这家族、集团背景也全都打破,使得就理论上而言,毫无家世、根基的庶族地主照样能跟累世宦门子弟站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考试,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上下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从而增强了整个社会的活力。

  同样,也正是因为科举,导致了华夏的封建阶层强大无比,甚至比国外的封建集团还要强大,强大到强烈抑制了资本阶层的兴起,纵然到了宋代那样庞大的商贸社会基础,依旧没有能够像是国外一样进入资本社会,而是继续被压制下去。

  当然,这其中也有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功劳……

  不过科举的弊端么,斐潜也在改进,而现在当下,举孝廉制度已经完全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在举孝廉,甚至是之后陈群搞出来的那个九品中正制度之下,普通人是绝对没有任何出头的机会的,这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也是后来民族大融合的深层次的因素。

  因为通过正常的手段无法获取利益的时候,有野心的人就会考虑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