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3章 良家子_蜀汉之庄稼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意。

  吃完了肉饼子,又分食完了小糜粥,摆在冯传一家四口面前的,就是生计问题。

  官府发了一个月的口粮,也只发一个月的口粮,而且这份口粮,后面是要还的。

  后面的衣食住行,他们一家要想办法自己去劳作,不然就等着饿死冻死。

  在九原,不用担心没工作。

  就怕你不愿意干。

  冯传的阿母和两个阿妹,都被安排进入纺织工坊当女工。

  男耕女织的时候,女子会纺织,那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就连关大将军,都曾跟着丞相夫人学过女红。

  至于没啥手艺,只“粗通文墨,正在专研《论语》《春秋》”的冯传,选择就多一些。

  农场种地,工坊杂工,草场割草放牛放羊……

  当然啦,如果愿意去矿场当矿工,那就更是欢迎之极。

  流放嘛,那可不就是犯人?

  大汉是很人性化的,只要不是死罪,就允许你改过赎罪。

  有的是地方接收你。

  特别是像九原这种地方,不怕没地方上工,就怕没人上工。

  什么,你说你想逃跑?

  先不说家人怎么办,单说这茫茫草原,你能跑哪去?

  跑出了官府的管辖地带,那可就不是改过自新的问题,而是在大自然、野兽、蛮夷等等围剿下如何存活下来的问题。

  要说往南跑回塞内,那就更可笑了。

  真当季汉这么多年来,重新恢复秦与前汉的乡里制度是开玩笑的?

  别看各地工坊如火如荼,对劳力……

  呸!

  说错了,是对劳动力如饥似渴。

  理论上来说,肯定是希望劳动力自由地流动。

  但实际上,随着季汉对地方基层的控制力不断加强,户籍制度非但没有放松,反而是越发地严格了。

  因为对于朝廷来说,户籍就是一把钥匙,或者说是阀门,只有掌握了它,朝廷才能灵活地调节劳动力的流动方向。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凉州与河东。

  凉州需要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所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胡人可以在工坊草场上户籍,成为光荣的大汉工坊劳工。

  而河东就不一样,更注重推行摊丁入亩等新政,恢复小农经济,把劳动力进一步绑定到土地上。

  不同的侧重方向,正是因为两地的情况不一样。

  这也是朝廷,准确地说是冯某人有意而为之。

  即便工坊化还不能称之为工业化,就算是最初级的工业化都还称不上。

  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成规模的工坊化,那也是生产力加速前进的表现。

  而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那都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

  更不是坐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