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5章大汉风_诡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常怒目相向,甚至刀兵相见,争功争赏,人脑子打出狗脑花出来……

  而当下斐潜召开这样的一个会议,就很自然的被众人认为是类似于光武帝这样的举措,是为了提前安排和告诫群臣,要约束自身,要兢兢业业。

  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

  一方面说明了斐潜并非想要完全摒弃经文,驱逐儒家,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斐潜是一个成熟的政治领导者,能够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领导者是亡羊还不补牢的……

  『如今天下轻悍好斗,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人皆轻心,动则攻剽椎埋,亦有劫人作奸者不知凡几……』

  『当荡涤烦苛之法,每事务于宽厚是也……』

  『正是,若以敢悍精敏,巧附文理,风行霜烈,擎誉喧赫之辈为上,恐事不安民不宁,社稷难以稳固,天下亦不得安生啊!』

  『骠骑大将军如今以进贤良,摒绝贪腐,退弃酷苛,正是仁厚之政,天下之福也!』

  『虽说如此,然律不可尽免。所谓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鹫者,当严惩不怠!』

  『……』

  讨论相当的激烈。

  东汉人崇尚道德,社会上盛行谦让之风。

  嗯,至少是表面上的。

  在东汉初期,在生活中上上下下身体力行,谦让之态蔚然成风。并且这种谦让的范围是十分广泛,凡对他人的忍让、恭顺和对名利的推让都可以被称为『谦让』。

  此类事迹在《后汉书》中十分常见,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沽名钓誉。就像是后世有人排队,相互谦让,然后发现有人不排队,结果还占据了好位置,这尼玛还让个屁?

  因此对于『插队者』的惩罚的力度和速度,也就决定了是否能够保持秩序的稳定。

  一方面要认识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另外一方面也要建立一套对于『利』的标准,否则定然会有人『不避刀锯之诛』,疯狂的追逐利益。

  这就是斐潜给这些学者大小儒者规划出来的一个框架。

  大汉,风气。

  在后世里面,斐潜见过太多的沽名钓誉的行径,但是并非所有的具备『沽名钓誉』性质的行为都是坏的,比如某些名人给灾区捐款捐物,只要真的是在捐,而不是借着捐的名义搞事情,亦或是出口转内销谋取利益,那么这样的『沽名钓誉』也并非完全不可。

  儒家,原本就承载着教育的责任,这是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一开始就担负在肩上的丰碑,所以沽名也罢钓誉也好,重点是要做了什么事,而不是唱得什么歌。只要搞清楚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